1978年的时候,咱们国家自己搞的第一批反坦克导弹快要做完试验了。负责这个导弹项目的罗瑞卿心里琢磨着,要是能请位有经验的老将军来把把关就更好了,所以他去找了徐向前。
前两发导弹的表现都无可挑剔,但到了第三发,发射时却出了问题,它竟然转了个弯,直接朝着主席台冲了过去,这到底是咋回事呢?
1966年,咱们国家搞了个大事儿,就是头一回也是唯一一回在家门口试的“两弹结合”核导弹。这事儿一出,兰州和新疆两个大军区立马进入战备状态,兰新铁路还有西北那片儿的航线都停了,好几百万的老百姓也都接到了撤离的通知。
东风基地的战士们,大多都罩上了防毒面具,就等着撤离的号令;就那7个负责发射台操作的好汉,得守在发射场的地底下不能走。
导弹的强大力量让人心生敬畏又充满好奇,不过东风基地的李福泽司令员,却因为离导弹远了点,心里头有些不痛快。他总觉得,离那些威力巨大的导弹远了,就像是少了点什么。那种近距离感受导弹威力的机会,对他来说,似乎成了一种奢望。尽管别人可能对导弹保持着一定的距离,心怀敬畏,但李福泽司令员却更希望能亲近一些,更深入地了解它们。所以,当发现自己离导弹远了的时候,他自然而然地就感到有些闷闷不乐。毕竟,对于导弹,他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,那是一种既敬畏又热爱的复杂情感。而现在,这种情感因为距离的增加而受到了些许的影响。
核导弹准备发射那会儿,李福泽心里头那个激动啊,就是赖在发射室不走,一门心思就想成为亲自摁下发射按钮的那个人。
不过搞核弹实验可不是闹着玩的,所以操作组组长一脸严肃地问他:“这儿我说了算,你带没带上级特别批准你参与发射的文件啊?”
李福泽虽然心有不甘,但还是无奈地走了。不过他心里那股子想看导弹的念头始终没消,干脆一不做二不休,直接坐在了发射场那片空地上,打算亲眼见证核导弹冲上天的那一刻。
但这真的很危险,聂荣臻元帅听了下属的报告后,心里挺不是滋味的,觉得那个司令员实在有些过分任性。没办法,他只好下令,让士兵们硬是把李福泽给抬走。
1969年那会儿,有场战斗让我们发现,咱的武器装备真不太行。说起来你可能不信,咱们手里头的那些反坦克家伙,愣是一个都打不穿敌人的坦克装甲。
后来,咱们国家搞到了两颗萨格尔反坦克导弹,就琢磨着拆开来看看里面咋回事,然后照着做一个自己的。这事儿是在1973年开始的,所以我们就叫它“红箭-73”反坦克导弹。
经过整整五年的不懈努力,红箭-73导弹终于研制成功。随后,团队就邀请了中央军委秘书长罗瑞卿来进行检查。罗瑞卿又特地邀请了徐向前老元帅,希望他能对新导弹进行专业评估,确保质量。
其实,徐向前并没有直接管武器研发这事儿。但那时候,聂荣臻和叶剑英都忙得脱不开身。徐向前嘛,黄埔出身,他深知知识和技术对军队有多重要,对武器进步也挺高兴。所以,当罗瑞卿邀请他时,他很爽快地就答应了。
1978年春天,红箭-73导弹进行试射的那天,元帅他们坐在主席台上,那位置就在靶场北边。其他的工作人员呢,都站在台子下面候着。
发射之前,徐向前、罗瑞卿还有好多军队的头头儿,都已经坐在主席台上了。他们一个个都举着望远镜,眼睛紧盯着导弹要落下的那个地方。
第一颗导弹嗖地一下飞出去,精准打中了目标,大家心里那块大石头稍微落了地。紧接着,第二颗导弹也按照计划好的路线,稳稳当当击中了该打的地方。
这时,所有人都兴奋不已,觉得红箭-73的成功已经是板上钉钉、板上钉钉的事儿了。可没想到,变故就在一眨眼的功夫里发生了。
当第三声“放出去”的命令传来,第三颗导弹嗖地一下飞向原定的地方。但红箭-73这种导弹得靠线来控制方向,结果线一扯,导弹立马拐了个大弯,直接朝着主席台那边飞过去了。
大伙儿心里紧张得要命,但这时候导弹已经不受控制了,就算想叫领导们快跑,人的速度又哪比得上导弹呢。
幸亏导弹没直接砸向主席台,而是偏到了主席台的左边。台上的领导们这时候也都回过神来了,赶紧抱着头趴下,心想这样导弹炸了,能少受点伤。
导弹嗖的一声,飞快砸向地面,砰的一下巨响,地面被砸出个深坑。可它就这么一直吱吱地冒着烟,就是不见爆炸;慢慢地,连那火花闪烁的声音都没了。
等了好几分钟后,金涛在主席台上坐不住了,他立马起身,催着工作人员快去瞧瞧那边啥情况。这时候,第三枚导弹就只剩个空壳子了。
再仔细检查了一遍后,研发团队的成员们没找到弹芯,它可能是在发射那会儿不小心掉了,又或者是哪儿出了问题,具体还得继续研究研究才能确定。
研发人员急匆匆地走上台来说明问题,说这枚导弹其实是个有问题的弹头,压根儿就不该被拿来试射。
罗瑞卿一听这话,火气比导弹故障还大,他直接对炮兵副司令说道:“怎么把安全第一给抛脑后了?你们这到底是在折腾啥?”
碰到这种吓人的状况,副司令心里本来就七上八下的,一听罗瑞卿的埋怨,心里头更是既惭愧又后悔。他说话都变得不利索了,一个劲儿地重复着那颗出问题炮弹的事儿。罗瑞卿一看,火更大了:
你咋就确定是出了问题的炮弹呢?发射之前难道都不瞅瞅吗?
想想刚才那一幕,罗瑞卿背后又冒出了冷汗,幸好没出啥大乱子。就在副司令手足无措的时候,徐向前出现了。
他笑着对大伙讲:“做实验嘛,出点小岔子,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儿了。”随后,他让大家先坐下来,接着问起红箭-73的试射工作是不是已经搞定了。
副司令报告道:“原本计划是发射五枚,现在还剩下两枚没用。”徐向前微微颔首,直接说道:“那就继续发射,别停。”
后面发射的两枚导弹,也都精准地击中了预定目标,表现相当不错。导弹发射完毕后,大家立刻着手准备车辆,迅速送徐向前和罗瑞卿离开。
第二天,炮兵头头心里头七上八下的,就跑去找徐向前,想说亲自去给人家道个歉。可徐向前却摆摆手,说没必要这么兴师动众。毕竟,徐帅那可是在战场上真刀真枪拼出来的英雄人物,不会在意这些小节。
徐向前这辈子打了好多仗,他最拿手的就是打那种灵活的运动战。像是以退为进、从防守变进攻这些战术,他用起来简直是得心应手,非常厉害。
1948年3月份,徐向前带着6万大军去攻打临汾。那时候,阎锡山那边有13万多兵力,人数上我们可是处于劣势。但徐向前一点不慌,他采用了灵活的运动战,还搞了个新招,就是用1.8万斤炸药挖地道搞爆破。这一招真管用,没多久临汾就被拿下了。阎锡山的部队呢,被打得连连败退,整整吃了一个月的苦头。
在阎锡山的部队里头,有不少原本是收拢过来的日本兵。这些家伙一听到红军的头儿是徐向前,立马就不打了,直接投了降。这样一来,阎锡山的十万精兵强将,没过多久就被打得七零八落,全给收拾了。
徐向前经常领着几百人打硬仗,1929年6月那会儿,他们的队伍被反动派给包围了。为了给大家打气,他老是冲在最前头,站在战斗的最前线。
敌人的机枪火力太猛,战士们被压得根本没法抬头,可徐向前却硬是直直地站在队伍最前面,一动不动。他那份沉稳和勇猛,让战士们心里头又燃起了打仗的火气。
1931年11月那会儿,打黄安的时候,徐向前还是冲在最前头,专挑火力最猛的地方上。他的手下也都摸透了他的脾气,跟着他一块儿往前冲,毫不含糊。
这次,徐向前又冲到了战火纷飞的最前线亲自指挥,结果他的右胳膊不小心挨了一枪。旁边的人都替他捏把汗,可他硬是把想上前帮忙的人都给支开了。他保持着平常那种冷静和沉稳,最终成功攻下了黄安。
这场仗打了43天,最后我们干掉了敌人一万五千多人,还活捉了差不多一万人。不止这些,我们还搞到了十多门迫击炮,外加七千多条枪,真的是赢了个痛快。
1978年以后,徐向前就在中央军委工作了,他主要负责民兵方面的事儿。不过,他对咱们国家的武器发展也是一直挺上心的。
他觉得,咱们国家得靠自己,得把国外的那些高科技手段拿过来,用到咱们自家的武器装备上。咱们国家,武器得自个儿研发,不能光靠花钱买。
但这个装备,绝对不能马虎应付,更不能以次充好。咱们得追求最先进、最前沿的技术。刚开始,即便咱们的高精尖装备数量不多,也没关系。
因此,既然聂荣臻和叶剑英都抽不开身,罗瑞卿会直接找他去参加红箭-73的发射测试,这事儿也挺自然的。
遇到那些突如其来的状况,徐向前还是一如既往地沉着冷静。他深知武器研发路上难免会遇到难题,所以对于那些操作的战士,他一点责怪的意思都没有。这样的态度,让他深深赢得了士兵们的尊敬。
两年后,徐向前不光参与了红箭-73的试验,还跑去看了咱们国家新研发飞机的首飞展示。他对咱们军队的现代化建设,那可是时刻都放在心上,特别重视。
说到咱们国家的武器发展,他那是相当上心,可对自己的生活需求,他却简朴到了极点。1983年那会儿,他去海军部队视察,还顺道去爬了山,身上就穿着一件旧得发白的涤卡外套。战士们一看,心里都挺不是滋味:原来元帅平时就穿这么朴素的衣服啊。
他始终坚持着吃野菜的爱好,每周至少会安排两顿粗粮餐,这样做既对身体有好处,也是提醒自己别忘了过去的艰难岁月,牢记革命那会儿的初衷。
他家的墙早就变得破破烂烂,沙发也是缝缝补补好多回,连支撑用的横木都折了,可他还是不舍得扔。但到了给灾区捐款捐物那会儿,他刚买的新棉服,眼睛都没眨一下,就捐出去了。
1978年8月3号,罗瑞卿因为生病,怎么治都没治好,就这么走了。到了1990年,徐向前也在北京因病去世。不过,他俩生前特别关心的红箭-73,到现在还在咱们军队的装备里头用着呢。
红箭-73主要由三块构成:导弹、发射器和地面指挥装置。平时不用的时候,导弹的战斗头和载体会拆开存放。等要用的时候,把它们用卡簧一装,立马就能准备发射了。
红箭-73导弹的粗细是120毫米,重量连12千克都不到,特别方便一个人拿着走。它不光能用手拿着发射,还能放在地上或者装在车上打。这导弹主要就是用来打敌人的坦克和装甲车的。
红箭-73的前端装了个长长的尖头。这个尖头主要就是用来跟爆炸一起,把敌人那硬邦邦的装甲给弄坏。要是距离在600到3000米这样,红箭-73能打穿500毫米厚的普通钢板。
红箭-73导弹的身体里,装有两种不同的火药。主要的火药块大约有1.05公斤重,里面装的是经过特殊处理的黑索金炸药。而另外一个火药块,重量为148克,它用的是8071型号的炸药。
再者,它的引擎特别配备了一个起飞加速室。在首次试飞时,导弹仅仅是为了测试起飞能力,里头压根儿没装弹头,所以才没酿成大祸。
红箭-73导弹制造得很成功,首次上阵就大展神威。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两山战役里,它成了咱们攻破敌人堡垒的得力武器。
咱们跟越南军队的战场,主要都是在那些深山老林里头。那种地方,坦克啊这些大家伙可不好使。越南军队呢,他们也不靠那些重家伙,他们靠的是山林里那些好守不好攻的山洞。
越军对这些地方进行了简单的改造,就变成了得天独厚的防御堡垒。往前可以发动攻击,往后可以安全撤退,并且还能用来存放武器和粮草。因为这些山洞,我军也曾经被挡在外面,难以突破。
没多久,红箭-73就凭借其轻巧便携和强大的穿透力,被送上了两山战场的前线。我军打算搞一次精准的打击行动,直接拔除对方的关键点。
1985年夏天7月份,咱们部队跟越军在八里河的东山头上杠上了,目标是他们占据的1031高地。那上面有两个指挥中心,一个是敌军的营级指挥所,另一个则是连级指挥所。
我军打算用两枚专门打坦克的导弹,去炸掉敌人的两个指挥中心。这两个指挥中心啊,离我们这儿大概有2100千米远,刚好是红箭-73导弹能打得最远的地方。
行动那天,越军对我军新搞出来的武器压根儿不了解,心里头还琢磨着,这回咱们又能让他们没辙了,所以他们正躲在山洞里头歇着呢。
实际上,咱们部队这时候早就在离这儿开车3小时能到的35号高地上,把导弹给安装好了。
7月2号下午大约5点,第一枚导弹被成功发射。它不是直直地飞,而是边转边往前冲,跟那些只能炸毁山洞外层的炮弹不一样,这枚导弹直接钻到了山洞里面。
轰隆一声后,山洞被炸了个大口,飞起的泥土石块,直冲几十米高空。
越军还没缓过神,第二枚导弹紧接着就命中了目标,把山洞炸得更狠了。洞里的弹药也被引爆,一连串的爆炸把山洞的盖子整个掀开了,这下子,越军的指挥所直接暴露在了大白天里。
另一批导弹同样打得准,把另一个越军指挥所给端了。那会儿,指挥所里头的营长和连长这些干部,全都没能幸免,都被炸没了。
在对越战场上,采用红箭-73来执行精确打击,专门对付敌方重要人物,这招可真够绝的,非常有效地压制了对手。
红箭-73现在装上了红外热成像设备,还改进了战斗部的金属保护壳,战斗力噌噌往上涨,跟那些国外的重型反坦克导弹比起来,也不遑多让了。
此外,这款武器的发射架经过优化,射击范围变得更广了。同时,它还加入了抗干扰设计,能有效降低战场上各种光线对瞄准精度的影响,这样一来,它的使用灵活性就大大提高了。
现在,红箭-73反坦克导弹还是我军大量配备的武器。我军正在进行多种环境下的实弹演练,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它在各种条件下的适应能力。
#图文打卡计划#